今天是首个世界冰川日
“联合国大会2022年12月通过决议,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并将2025年起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冰川日,旨在提高人们对冰川在气候系统和水文循环中重要作用以及冰川快速融化影响的认识。”——百度百科
2025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冰川保护(Glacier Preservation)」。
基于以下事实——
“冰川的消失,不是未来的问题,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https://sc.cnr.cn/scpd/jdt/20250320/t20250320_527106643.shtml
“2000年至2023年间,大约以每秒3个奥林匹克游泳池的速度消融。”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4590552213159856&wfr=spider&for=pc
“安第斯山脉冰川的面积比过去11700年的任何时候都要小。”
https://www.antpedia.com/news/81/n-3313581.html
“冰川融水增至最大值,随后开支逐渐减少的“拐点”,已经出现。”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0645915243631795&wfr=spider&for=pc
AI做出了如下总结——
“2025年“世界水日”主题选择“冰川保护”,既是基于冰川消融已威胁人类生存底线的科学事实,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气候危机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干预的共识。冰川保护不仅是环境议题,更是关乎粮食安全、能源转型、生态平衡的全球性生存命题。这一主题的确立,标志着人类对水资源的认知从“利用”向“共生”的根本性转变。”
当冰川需要被单独列出,且紧跟着保护,通常意味着其处境已经相当严峻。
冰川消融的过程还意味着大冰川裂成许多小冰川,进而再逐渐加速融化。这其中,融水径流量短期内激增,加剧洪灾风险。
按目前的碳排放轨迹预计,到2100年全球变暖4℃情景下,80%的冰川消失将使依赖冰川融水的亚洲河流(如恒河、长江)面临季节性洪水频发。长期来看,干旱随即而来,当冰储量下降至阈值后,融水量将骤减,导致旱季水资源短缺。中国西部干旱区当前虽受益于融水增加,但未来可能面临河流径流量减少50%的极端缺水局面。
作为科研主体,实验室既是冰川消融影响的承受者,也是解决方案的创造者。
给冰川盖“棉被”
在四川达古冰川、新疆天山1号冰川等区域,科研团队使用辐射制冷膜或土工布覆盖冰面,通过反射阳光和阻隔热量降低消融速度。实验显示,覆盖区域消融速度降低34%,且材料可重复使用3年以上。乌鲁木齐河源冰川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实时监测覆膜效果,验证了技术可行性。
冬季人工降雪
达古冰川团队利用气象条件实施人工降雪,补充冰川物质输入。模型预测显示,若持续实施增雪,冰川消失时间可从2029年延后至2040年。
夏季注水补冰
瑞士阿尔卑斯山冰川试点向冰裂缝注水,利用低温环境形成新冰层,延缓消融速度。
但众所周知,以上措施主要针对面积较小、同时具备科研意义和旅游观赏价值的冰川来开展。真正要留住正在消亡的冰川,就离不开全球对环境的保护。
在全球聚焦2025年世界水日“冰川保护”(Glacier Preservation)与“中国水周”水利高质量发展主题之际,水问生物将冰川保护的全球共识融入技术创新,通过节能型纯水系统与循环水处理技术,减少水资源损耗,以科技之力缓解冰川消融压力。例如,紫外线消毒、弃水回收等环境友好技术,从源头降低水处理碳排放。将冰川保护的“大命题”转化为每一滴纯水的“微守护”。
无论是实验室超纯水系统升级,还是工业节水方案设计,助力客户实现“降本增效”与“水质安全”双目标。以“质量源于设计”的匠心,为您定制兼具环保与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欢迎私信留言或致电!021-66276919 | 187-2111-3155